跪拜等于尊师重教吗?

2014-12-05 15:58 来源:艺术中国
 
 
    11月17日,北京凤凰岭书院于10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身着青灰色长衫的学员们双膝跪地向坐在藤椅上红襟黑衫的老师们齐齐叩首。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接受采访称,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确为该书院开学典礼上所拍。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倡导传统文化的回归,作为传统艺术文脉延续的中国书画迎来了复苏,展览此起彼伏,交易堪称活跃,书画人口越来越多,各种教学班层出不穷,师徒传承的模式重又出现,连拜师仪式也俨然回归。
 
    如何看待书画界新近流行的跪拜礼?它是传统艺术师徒传承的一种必要形式,还是传统礼仪中的糟粕部分?在今天,跪拜果真有助于立师道、“尊师重教”?传统艺术师徒传承的模式又该如何与时俱进?
 
    “跪拜事件”褒贬不一
 
    对于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跪拜仪式引起的争议,韩国栋表示:“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古代手工艺相传徒弟一定要跪拜师父,这种形式本身就来自于儒家传统文化。跪拜是传统文化师徒关系的一个承诺,弟子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将毕生所学倾心传授,这种承诺神圣而崇高,师生双方也都是自愿的’。”
 
    当天在台上接受跪拜的某著名画家在发言中说:“开学典礼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举办,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师生之间通过这种传统礼仪形式,实际是建立了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恋的关系。学生借这种礼仪形式表达对师长的信任和求知问道的决心;而教师接受这种礼仪也就等于接受了为人师表、授业育人的责任。这是一种无声的、美好的、终生的协议。”跪拜学员中有人称,“跪拜礼只是小小的传统,不要这么大惊小怪”“我们拜的不只是老师,而是失传或失落的传统文化”。
 
    网友“抱鸿堂”说:“传统拜师无可厚非,跪拜也很正式。就是这么一批,挺吓人的,开个入门弟子班不就得了。真希望都是认真画画的。”网友“大雨_62290”说:“凤凰岭书院拜师仪式足以看出中国画的影响和魅力!书画大腕们正襟危座,弟子们行跪拜之礼,在钟鼎鸣声中成礼!”
 
    与参加者对这一仪式持赞许态度形成反差的是,网友持批评意见的占绝大多数。《美术文化周刊》专门就“如何看待书画界新近流行的‘跪拜礼’”在官方微博进行了民意调查,截至11月21日零时投票数据显示,选择“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应予摒弃”的占33.8%,选择“不符现代文明礼仪,师徒传承模式应与时俱进”的占32.3%,选择“适合于私人空间,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占23.1%。另外投票给“不是糟粕也不是优良传统,无所谓提倡不提倡”“这是传统艺术师徒传承的必要形式,值得保留”选项的分别为6.2%、4.6%。
 
    国内众多媒体对此次“跪拜事件”给予迅速关注和跟进报道,诸如《集体跪拜为哪般》(《新闻晨报》11月19日)、《书院跪拜礼难见文化自信》(《北京晨报》11月20日)、《跪拜尊师礼缘何惹争议》(《京华时报》11月20日)等。《新京报》分别以《书院开学行跪拜:礼还是耻?》为题收集正反方意见,呈现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应将跪拜礼等同于‘尊严矮化’”“礼不必废,跪可以免”成为双方各持的论点。
 
    “在现代文明社会,确认师徒责任关系怎么要用跪拜礼这样的方式?”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接受《美术文化周刊》采访时表示,“所谓确认责任,是自我精神层面的行为,它并不需要一种仪式行为来完成。但是,封建礼法就要求礼的必要性,跪拜之礼,是下对上、臣子对圣上、儿子对父亲、徒弟对师父,它完成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依附和服从行为。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人与人身份、地位的平等和个人的独立自主。再行跪拜之礼,实际上,是放弃了一种人生的平等。”
 
    “不论师德还是伦理,都错了一个时代,又缺了一种真诚。”《凤凰周刊》前主编邓康延说,“拜师行礼,自古就有仪式,以示崇敬和遵从,千百年间隆重的图像文字皆有描述。可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帮着青灰长袍的成年人大跪大俯之态,只觉得那种卑恭对傲骄的后面,其实是权势的排场。现在书画界不乏拉帮结派,哄抬轿子,做托银子,人格极度萎缩。”
 
    美术批评家闻松就此撰文《弯曲的是膝盖,缺失的是现代价值观》,文中写道:“当这帮身穿仿古服饰的文化导师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学子们跪拜时,他们丢掉的恰恰是现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祛魅意识和启蒙精神,而启蒙理性恰恰需要着落在个性的自由与思想的解放上,而不是对传统僵化模式的顶礼膜拜。”著有《八位大学校长》、《大学之魂》的山西社科院研究员智效民表示,要求学生行跪拜之礼,表面上看是为了尊师重教,其实是对当代教育的一种嘲讽。这种嘲讽不是以现代文明为参照,而是以“传统文化”为榜样。这恐怕是当代“国学热”的通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需有新解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关于“师”“为师”的论述不少,诸如,“智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谓之师。”(贾谊《新书》)“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吕氏春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等。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姜太公《太公家教》中所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此语的理解,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苏坚认为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差别会很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转化为现代的‘尊敬’伦理,则是人都得平等相待、互尊互敬,师生是其中的一种关系,当然也应该相互尊敬;但这句话若流为教条乃至教律,可能就是传统中的糟粕:如果某师是媒体也报道过的‘腐败之师’,某师是性骚扰惯犯,某师迷信权力游戏……此师也终身为父吗?”
 
    对于跪拜礼所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表示,跪拜是传统礼仪,本身无所谓好坏。礼仪一定要发自内心才有它的作用,否则只是徒具形式。“中国传统礼仪多发生于农耕时代,多数礼仪形式带有人类早期活动特点,即多以身体变化来体现相应内涵。但时代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礼仪形式也一定要发生相应变化,礼仪变化也是由繁向简,最后落实在简单的握手、作揖、拥抱、贴面等简单形式。跪拜本身是繁琐礼仪,对环境、服装、空间等都有相应约束条件。现代社会,跪拜已不适宜。”
 
    谢泳还认为,传统的师徒关系和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有很大区别:“现代社会已完全没有传统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教员是公职人员,职业本身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传统中融知识与信仰于一体的行为。现在是生存第一,学生在知识上与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赖关系,跪拜没有用,你在知识上与老师有再好的承传关系也没有用。现代社会是一个学历社会,学历是现代社会选择人的唯一标准。”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分享到:0